中国化妆品原料“卡脖子”有解了!
来源:食品乳化剂 发布时间:2024-01-06 02:36:11近日,华为Mate60Pro引发了一波“线下排队、线上疯抢”的抢购热潮。这是华为摆脱对美国芯片依...
详情介绍
近日,华为Mate60Pro引发了一波“线下排队、线上疯抢”的抢购热潮。这是华为摆脱对美国芯片依赖的一款里程碑式的产品,同时也是中国科技产业开始崭露头角的有力证明,因此备受国人关注。
毫无疑问,于化妆品行业而言,原料即是产品“芯片”。但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少核心化妆品原料被国际巨头垄断,使得中国化妆品行业处于“卡脖子”的状态。
一直以来,中国化妆品原料很多都依赖于国际进口,其中从欧洲和日本进口居多。
多位行业人士曾向青眼介绍,化妆品中常用的增稠剂、乳化剂、油脂、活性物等进口原料依赖程度比较高;在彩妆产品中,常用的色粉、乳化剂、成膜剂、蜡类以及相当一部分油脂等原料也以进口的居多;此外,荷荷巴油、鳄梨油、棕榈油、硅油类、高纯度的戊二醇、己二醇、泛醇、红没药醇,以及香料香精类和大量的功效原料等都主要是依靠进口。
据了解,部分核心进口原料国产无法替代的原因分多种情况,有些是技术上的问题,比如纯度不够;有些则是产量上的问题,比如生产规模较小;还有的是供应问题,如上游原料还是来自于国外。总之,“化妆品原料长期被‘卡脖子’”早已是行业共识,也是行业之痛。
正因中国化妆品行业对于国际原料的依赖,在疫情期间,行业一度出现了部分原料断供、原料价格疯涨的情况,这让绝大部分国内企业“非常被动”,甚至是“苦不堪言”。
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的人表示,中国原料被“卡脖子”根本原因即在于,一是研发能力弱,尽管国内也有不少公司在尝试进行化妆品原料的研发制造,但总体来说,其研发能力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与国际上的领先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二是原料供给方面并没形成规模化生产,很多高质量和专利原料需要从欧美等国家进口。
此外还有行业人士称,中国的化妆品原料市场比较分散,没形成比较集中的市场格局和生产链条。这也使得中国化妆品原料在规模效应、成本控制等方面存在一些困难。
可以看到的是,中国化妆品原料面临较大的挑战,如何跨越当前的困境,提高原料自给能力、研发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和品质水平,将是化妆品行业发展的关键。
因此,突破化妆品原料核心技术难关,将话语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已成为中国化妆品迈上新台阶的重中之重。
可喜的是,近几年来,在“科研创新成为中国化妆品行业主旋律”的背景之下,有实力的中国化妆品企业纷纷开始了“中国成分”的研究。
那么,何为中国成分?“具有中国地域、文化、资源特色的成分,或者是中国企业自主原创,具有技术优势和壁垒的成分。”总的来看,这一注解符合多数业内人士对中国成分的认知。
据青眼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自然堂、欧诗漫等老牌,以及稀物集、安敏优等新兴品牌共20余个品牌官宣了“中国成分”。此外,除品牌端所推出的中国成分外,还有来自上游原料端的创新,如武汉中科光谷备案的首个化妆品新原料N-乙酰神经酰胺、深圳维琪自主研发并备案的6个结构创新的多肽原料等。
另值得关注的是,如今,品牌端企业除了对《化妆品已使用原料目录》中的原料进行推陈出新外,不少中国美妆企业也开始了对新原料的布局与研发中。典型如,湖南水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贝泰妮分别在上月完成了各自旗下首个化妆品新原料的备案。今年5月,养生堂(安吉)化妆品有限公司也完成了一款新原料的备案。
毫无疑问,不论是上游端原料企业还是下游的品牌端企业,这些由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研发的新原料,均属于“中国成分”的范畴。
毋庸置疑,成分的研究并不能一蹴而就。因此,能够正常的看到的是,很多中国成分萌芽的种子,都是“埋”在了十年前甚至是更久。典型如,伽蓝集团旗下自主研发的原料“喜默因”,即是经历了整整十年的研发,终于在去年面世。再如,欧诗漫品牌的核心成分珍白因Pro,也是基于品牌自1967年就开始对珍珠的研究。
不少行业的人表示,行业掀起中国成分风潮是一个必然的趋势。逸仙电商首席科学官承静曾表示,“我国地大物博,是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花了钱的人中国的植萃有很强的共鸣。此外,长期以来,国家对创新的大力扶持,以及高校对产学研共创的支持,催生了一大批生物科技类企业,有效助推了中国成分崛起。”
理性护肤发起人冰寒则认为,“行业长期在原料上依赖国外进口,供应上受人制约,技术上只能跟随,这不应是中国化妆品行业的常态。随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文化和技术上也更为自信,那么必然就有一批与中国文化、本土特色和当地需求相关的中国成分登上舞台。”
显而易见,中国成分的崛起也代表着中国国力的增强,这种增强又反过来促进了中国品牌和文化的自信,逐步推动了中国成分的发展。
深圳维琪推广总监刘晓爽即向青眼表示,要缩小与国际公司的差距,创新和扎根科研很重要。“就如同芯片对于中国智能手机行业的影响一样,中国成分的崛起对于中国化妆品的发展至关重要。原料是化妆品的最小单位,是化妆品的芯片。只有当我们拥有了强大造芯和创芯的能力,才能做出本质上不一样的新东西,真正的完成产品力自由。”
在丸美股份研发副部长郭朝万看来,“一款中国成分如何能够破圈、能获得行业范围乃至全球范围的认可、推广和应用,任旧存在不确定性和挑战。因此对中国成分的研究应用要深入化、生产制造要精细化、质量控制要严格化、产品要求要标准化、文化输出要合理化。”
此外,“中国成分”要解决原料卡脖子的问题,也离不开来自国家政府层面的支持。而前不久,工业与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三部门联合发布了《轻工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下称《工作方案》),其中就提到“加强特色植物原料开发创新,推动活性原料生物制造规模化生产,加大在食品、化妆品等行业的应用”。
而这也代表着,特色植物化妆品原料的开发创新已确定进入到国家发展规划层面。不仅如此,近期,杭州、广州等地还纷纷出台了对化妆品及化妆品新原料等注册项目给予现金资助的政策。
可以说,自“中国成分”兴起后,不论是来自企业端还是来自于政府层面,均开启了一场中国自主研发化妆品原料的新浪潮。
与此同时,也正因看到了“中国成分”背后的市场潜力所在,长期资金市场同样将目光移至产业上游,开始寻觅有潜力、有技术的本土企业。据青眼号外不完全统计,今年7月至9月期间,至少有8家美妆相关上游企业获得了千万级到亿级不等规模的投融资。而资本的助力,又将进一步促进中国成分的研发与制造(详见青眼号外文章《现金奖励!国产原料要爆发了》)。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中国成分”在植物提取物方面已具有了一定优势。如瑞德林功效护肤事业部负责人陈瑞燕曾介绍道,随着全球花了钱的人“纯净美学”的关注持续不断的增加,中国成分也在往更天然、绿色、安全的方向发展。“一些具有特殊功效的传统成分,如植提类,在生物合成技术的辅助下,能够获得更好的发挥。”
原料是驱动化妆品创新的“芯片”,原料的创新是下游终端消费品创新的底层动力和根本来源之一。因此,中国成分的兴起有望成为中国化妆品突出重围的关键。
正如一位资深行业人士所言,“中国化妆品行业原本就起步晚,我们在原料的基础研究、应用等方面不如国外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在行业整体研发实力提升,各领域已开始奋起直追的情况下,那么,赶超国外也会是早晚的事。”
中国化妆品行业进一步成长,任重道远。同样,也需要所有行业从业者的戮力同心,以及把握趋势的远见卓识。
“向世界讲好中国化妆品故事”。10月13日,以“中国成分”为主题,由青眼、青眼情报、CHAILEEDO主办,浴见、for/get战略合作的2023(第八届)中国化妆品趋势大会将在广州召开。
届时,超过130年历史的国际个人护理品牌曼秀雷敦、绿色活性原料引领者瑞德林、国内领先的合成生物学产业智造平台创健医疗、国内领先的多肽化妆品原料生产企业湃肽生物等将共同讲述中国成分的机遇和挑战。此外,还有逸仙电商、for/get、贝泰妮、上美股份、谷雨、浴见、洗脸熊、第十四章、甘肃泛植制药有限公司、上海伽誉、HBN等有名的公司/品牌的科学家、负责人也将登台分享自主创新与中国成分之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