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一滴香”
记者发现,各种品牌的增香剂在其产品说明中,无一例外地声称是采用各种天然原料及香精精制而成。但知情人披露,从天然原料中提取的添加剂,稳定性要差一些,色泽和功效都不会过分夸张。而目前市场上使用后娇艳欲滴、香气四溢的增香剂,大多是化工合成的,食用时间长了,难免对身体有害。
据了解,“一滴香”最早起源于餐饮业竞争非常激烈的广东。以前,味美的糕汤只有老字号的饭店才熬得出来,“一滴香”问世后迅速流传。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一些广东厨师将“一滴香”带入内地。
有媒体曾公开报道食品专家的意见,断定“一滴香”是通过化工合成方法制作而成的,长期食用有损健康。另有专家觉得,化学合成的添加剂进入体内后,类似精油之类的物质,如果随脂肪沉积在体内,很难代谢排出体内。毒素长期在身体内积累,相当于慢性中毒。
尽管从今年6月1日起,国家质检总局颁布的《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已开始实施,力图对食品添加剂生产公司进行规范。但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根据目前国家食品制造业分类,共有1097种能够正常的使用的食品香料,但与之对应的香料类产品质量标准的仅有42个,香精类标准仅有两个,而且有的标准已经施行20多年,与一般3年就要更新一次的国际惯例相比,早已“超期服役”。换言之,绝大部分食品香料生产都处于“标准缺失”或“标准过时”的尴尬境地。
而监管部门对“一滴香”等等也大多只是检测重金属、含砷量等指标,并没有涉及苯、甲苯和二甲苯等项目。“一滴香”等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监管,实际上存在着极大的盲区和隐患。
更深层的问题是,“一滴香”等食品添加剂是否允许在餐饮业中使用?或者准确地说,如何合理使用?
2009年6月1日,社会期待已久的《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该法对食品添加剂的定义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显然,《食品安全法》允许食品添加剂在餐饮业的正常使用,但对其使用量并无明确规范。
由于缺乏严格的限制和明确的约束,一些饭馆为了追求“美味”,往往滥用添加剂。“一滴香”的使用比例一般应在0.2%至0.5%之间,“火锅飘香剂”的比例则是0.1%至0.3%。但为了达到所谓更好的效果,许多厨师经常加大几倍的用量,这些都难以监管。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严卫星介绍说,使用食品添加剂时,一定要符合以下基本要求:不应对人体产生任何健康危害;不应掩盖食品腐败变质;不应掩盖食品本身或工艺流程中的质量缺陷或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剂;也不应降低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等等。
另有有经验的人指出,许多饭馆使用“一滴香”制成的“伪糕汤”,实际上涉嫌商业虚假宣传。《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明文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需要向消费者明示。所以使用“一滴香”等合成香料的饭馆给顾客的菜单上,应予以注明,否则就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但实际生活中,又有哪家饭馆是如此依法行事呢?
此外还有部门执法问题,以前,对餐饮服务的监督管理归卫生行政主任部门,自《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后,该项职能已划归地方各级食品药监管理部门。目前,一些地区仍在交接后的“适应期”,监管效率难免不尽理想。
种种迹象证明,如何有效监管食品添加剂的生产、销售、使用等等,无论是制度建设还是执法实践都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而且必须抓紧进行。因为说到底,让百姓吃的放心,不仅是民生利益所系,也是执法部门的应尽职责。